Translate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重複的人生―「永恆輪迴」

「永恆輪迴」是肯定生命的極致,無以復加的極端化。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神所賦予的第一個與最後一個字母,也沒有走向一個特定目的的線性進化史,也沒有一條宇宙性的直線從「大爆炸」拉到無限或銀河的崩毀。生命的線條是向自己本身彎曲的,線性的時間成了永恆,也就是彎曲成一個永恆的循環,時間成了一個圓圈,因此等於是解消了。一切都曾經發生過並將永遠地返回,而且沒有毫釐的差異。例子:日常起居。

尼采認為,世界是永恆輪迴,萬物在這裏都超越了一般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超越了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規律。他告誡人們:「痛苦不可當做生命的障礙」,因為「你還會有痛苦的」。永恆輪迴作為一種對人和世界之關係的全新認識,讓人類得見自己的真實處境,如果說生命似一場災禍,那麼人類注定在這災禍裏循環往復,因此尼采號召人們以強者姿態面對苦難。

「奴隸道德」―服從等於懦弱?

「奴隸道德」也稱為「侏儒道德」、「渺小的道德」,它代表著從俗而懦弱。尼采認為利他主義為奴隸道德,而基督教的道德價值觀是典型的利他主義道德,尼采視之為弱者的道德。只會聽命於他人,使得那些勇敢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都被價值體系所束縛。例:牧人在草原上放牧,羊群似乎天生就是被管制和宰割的對象,所謂溫順的天性令他們喪失了獨立生存的權利。

尼采認為一切道德歸結起來只有兩個基本類型,即奴隸道德和主人道德。強就是善,弱就是惡,只有使強者戰勝弱者,隱惡揚善。尼采認為這是最大的墜落,是對文明和文化的否定,應該摒棄。例:圖中是早期黑人奴隸販賣的場景。黑人被當做勞動力予以買賣,但他們在自我精神方面確實屬於奴隸道德,因為他們缺少獨立和反叛精神。但在其後的黑人獨立運動中,這一群體又從奴隸道德轉到了主人道德一邊,在強烈的獨立意識召喚下,從前的奴隸在精神上第一次蘇醒,並做了自己的主人。

尼采眼中的「主人道德」

尼采肯定「主人道德」,否定「奴隸道德」。所謂主人道德,是指生命的自我肯定,個體意志的充分表現,富有創造精神,對自己勝利的認可。「主人道德」又是「高貴的道德」、「強者的道德」。主人道德只可以在少數人的身上發現,而且往往遭到壓制和排斥。

首先,尼采所講的「主人」和「奴隸」不是指社會範疇中的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而是指具有不同生命意志的人。主人和奴隸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兩方,一方是決定者,一方是服從者。

前者的決定是後者行為的指標,而後者永遠是跟隨者。這兩者的區別是他們有不同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強弱是惟一的指標。有堅強生命意志的人是主人,反之則是奴隸。例如,人的生命有兩條路線,即上升的階梯和下降的階梯,上升的階梯代表的是進取、爭鬥、支配,它體現了生命的意志,奉行的是主人道德。

此外在對「自我」的態度上,「主人」是價值的自我立法者,他自己決定會決定什麼有價值,而不是聽別人的指示。當擁有強大的意志力,他高於榮辱之上,他的意志可以支配自己同時能也支配萬物。他不願把自己的責任委之別人,也不願別人分擔。他為了他所珍視的事物,敢於「和全世界對抗」。

總結來說,尼采所講的「主人」和「奴隸」,並不是社會上的主人、奴隸階級。尼采所指的「主人道德」、「奴隸道德」是指擁有不同生命意志的人。當你有強大的意志力,可以自己決定事物的價值、對自己認可時,就已具備了尼采所講的「主人道德」的一些特質。只是在社會上,擁有「主人道德」的人並不多見。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什麼是酒神精神?

戴奧尼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縱情於狂歡和感官享受,代表的是「原始的人」。 酒神象徵情緒的放縱。

尼采的酒神精神是出自於1872年的《悲劇的誕生》一書。尼采認為生命應把痛苦和世界本體的意志融為一體,這就有了生命的歡樂。換言之,生命是在「個體化解體」面前,生命力的慾望是對抗痛苦的必然,體現意志的力量。

在他看來,阿波羅精神和戴奧尼索斯精神就是這種意志的力量。尼采所提的阿波羅精神,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和光明神,體現的希望和理想不是理性,而是人在夢幻中的世界,是人對萬物美的外觀的幻覺。特別是戴奧尼索斯酒神精神更是說明了人的本質是在痛苦的刺激下去對抗痛苦,表現出自我的生命意志。

那麼,在尼采眼中的「酒神精神」到底指代什麼呢?尼采曾經說過,「甚至在生命最異樣最艱難的問題上肯定生命,生命意志在生命最高類型的犧牲中為自身的不可窮盡而歡欣鼓舞----我稱這為酒神精神……

尼采自己認為,他的酒神精神是超越於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之上的。酒神精神所要解決的正是在承認人生的悲劇性的前提下,如何肯定人生的問題。即是說,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肯定的是戴奧尼索斯精神,即意志生命力的體現,生命必然的悲劇性質和生命一定要有對抗痛苦的歡樂。


尼采所講的「超人」是什麼 ?

在尼采的著作裡,「超人」是指他理想中的人的類型,是現實人類的目標。「超人」是指人格完美,無休止探索和不斷鍛鍊自己,從而達到自我超越。

尼采說:「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你們曾作怎樣的努力去超越他呢?」尼采認為,生命的本質是在於不斷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人是居於猿猴和超人間的一個環節,猿猴對於人是笑料,同樣地,人對超人也是笑料,人只是實現超人的一個過度性環節,而超人是人的目標,「超人」是人類的超越者。

誰能做「超人」?

看了尼采的「超人」理論之後,或者有人會問:尼采提出的「超人」是不是現實存在過的人?在世界上有誰可以成為「超人」呢?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強調的是:「還從來不曾有過一個超人。我看過最偉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的裸體:他們彼此還太相象。真的,我發現連最偉大的人也太人性了。」所以,超人不是指已有的偉人,它始終還是尚未產生的一種人的類型的象徵。

尼采提出超人說,用意是給人的生存提供一個目標,一種意義。「人的生存令人感到莫名的恐懼,始終還沒有意義……我要教人以他們存在的意義,這就是超人……」上帝的死亡使人類的信仰出現了空白,尼采是要用超人來填補這份空白,「上帝死了,現在我們願超人生。」

所以,尼采的「超人」理論是指做人要有積極的思想,人類應該不斷超越自身,應該拋棄基督教的信仰,追求一個高於自己的目標。

末人: 與超人正相反對

與超人相反的就是末人,末人有以下典型的特徵:

首先,沒有創造的願意和能力。例如他們只會去問「什麼是愛?什麼是創造?什麼是願望?什麼是一顆星?」他們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

第二,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他們做什麼都很小心,例如小心地行路,生怕絆倒在石頭上或其他人身上。有微小的縱慾,就以為是幸福。

第三,個性泯滅,千人一面。例如他們不想貧窮或者富足,又不願支配或服從,所有都太苦惱。最好是所有人的意願相同,所有人都相同。如果有另一種情感的人就入精神病院去吧。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精神如何三變呢????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中提出「精神三變」:駱駝、獅子、嬰孩。

駱駝等於服從精神。正如我們學習寫書法,一開始只會聽從老師的教導,跟從一個權威,學習傳統書法,負載的是傳統的知識, 所以不可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這就是駱駝。 而當你掌握到寫書法的要點,你便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必跟從傳統,不必讓老師和傳統的一套來局限你的書法。這就是獅子的階段,不必讓外力來主宰自己的生命,可以用自己的想法作決定,亦不用跟從傳統的想法。最後當你非常熟悉書法後,你便可以創出自己一套的書法。這個階段就是小孩了。這就是精神的重生,而你就可以透過重生產出了自身,正如孩子的階段,你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有獨立的創新精神,不必跟隨傳統,甚至衝破傳統的框框。 



虛無主義究竟是什麼?

如果人打破了既有的觀念,把一切形式和價值,都全盤否定,就會進入虛無主義。如果在虛無主義內,創出自己的想法和概念,就是尼采的積極虛無主義。因為人類應該由自己的內心出發,建構另一個世界。在此基礎上對一切價值進行重估。最後的歸宿是新價值的創造,成為超人。

尼采否定用價值的字眼描寫世界的意義,因為他認為世界本是毫無形式可言的混沌。所謂「形式」,「結構」,「價值」等只是人為的解釋和設計,非世界本身所有。科學也不是絕對客觀真實的反映,而是對無結構與秩序可言的世界作一種解釋,其目的使人了解它及生活於其中。。隨著真實的世界被取消,我們也取消了表象世界。」

他提醒讀者不是把他的思想當作是絕對的真理,要各人找自己我道。他的整個哲學思想可為將消極的虛無主義轉化為積極的虛無主義。

尼孚否定傳統形上學,世界自身的知道,自然與歷史。
  
在尼采的史學界,目的論已被排斥。在《論歷史的對生命的行與弊》中,尼采指出意識的膨脹使人清楚地意識到歷史中充滿著受苦與殘酷的事實,又沒有基督教所相信的那種超越的目的,破壞了人們對生命意義的信念。

因為基督教的教條經不起科學的衝擊,所以「基督教的教條是被自己的道德所摧毀。」這個現象被尼采稱為基督教自我超克。

積極虛無主義包括幾個相續的階段。首先是否定一切價值,揭示一切價值都不是真理,都沒有根據。其次,在此基礎上對一切價值進行重估。最後的歸宿是新價值的創造。 



他提醒讀者不是把他的思想當作是絕對的真理,要各人找自己的道。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上帝已死」了嗎?


「上帝已死」是德國哲學家尼采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出現了三次,後來又在其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出現。

解釋「上帝之死」並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釋。尼采並不是說上帝在形而下的層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希望表達的是,上帝已經無法成為人類社會道德標準與終極目的。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現存道德標準的危機,當對上帝的信心(這種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時,整個信仰就崩潰了:人的手中可以甚麼都沒有。

上帝之死是說明人類再不能相信這種宇宙秩序的方法,因為他們無法識別這種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認為,上帝之死不單對人對宇宙或物質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絕對價值—不再相信一種客觀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個個體都包括在內。這種絕對道德觀的失去,就是虛無主義的開端。這種虛無主義令尼采盡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類基本價值的方法。意思是,尼采找尋的是比基督教價值更深入的宇宙觀。

尼采相信,人類沒有了上帝,依然可以找到正面的可能性。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為人類發展自己的創作能力開了第一道門戶。基督教的神常有隨意的命令和禁令,但衪已經無法左右人類,所以人可以放棄向超自然的力量尋求協助,而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新一套價值。
 
承認「上帝已死」就像一塊空的大帆布那樣。這是成為新的,不一樣的,更創新的東西的自由——這種自由並不包括接受過去的包袱。

尼採用了茫茫大海作比喻。那些學會為自己創造新生的人代表了人類的新階段,就是超人——它指某些通過駕馭自己的虛無主義而成為傳奇英雄的人。

早在尼采之前,黑格爾已有這方面的思想。在寫於1802年的《信仰和知識》的結尾處,青年黑格爾斷言:“新時代的宗教賴以為基礎的情感是:上帝本身死了(Gott selbst ist tot)……”(轉引自Heidegger 1980 S. 210)在《精神現象學》(1807)中,他進一步論述了自己的觀點。在談到苦惱意識時,他寫道:“它痛苦,而這種痛苦能夠用下面這句冷酷的話來表示:上帝已經死了(Gottgestorben ist)。”(Hegel S. 547)當談到神聖本質的外在化即它轉變為肉身和死亡時,黑格爾又指出:“這樣的死正是感受到上帝本身已經死了(Gott selbst gestorben ist)的苦惱意識的痛苦情感。”(同上, S. 572)

海德格爾認為,尼采文本中的“上帝”概念,表示的是理念和理想的領域。

尼采認為人類即使沒有上帝,也可以找尋正確的價值觀。宗教對人類反而是一種局限和枷鎖,導致人類失去創造力。每當人類面對困難時,總想起上帝,希望借助上帝的力量去幫助自己,尼采認為這是一種逃避的心態。尼采認為人類應該要自我創立一套新的價值觀,不應被宗教所約束。

而世界上的宗教現在都在世俗化,人們在信教的時候,所關注的不是深入了解及反思教義,身體力行,而是利用宗教來獲得某種世俗的利益。

然而當打破人類對上帝的觀念時,即打破了舊有的觀念,導致虛無主義的出現。


尼采認為上帝死亡是當時(十九世紀末)歐洲最重要的事件或文化現象,但絕大多數人仍然茫然不知,所以尼采故意用一個瘋子的口中說出此消息,並且強調「我們都是謀殺者。」他所以用到瘋子是因為這個消息在當時仍不能被一般人了解,故對他們而言,宣佈此消息的人自然是瘋子。值得注意的是「死」字在此只是一個隱喻,其含義並不是說上帝曾經存在,而現在已死去,而是說上帝曾是西方文化(包括知識,道德,藝術,甚至整個世界觀)的基礎,但現在己不是。

尼采是誰?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國人,出生於18441015日,於1900825日逝世。

德國哲學家,亦是唯意志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分別有《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反基督》、《權力意志》等。


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其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


他最為人熟悉的就是超人學說,而超人的對立就是末人。而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